2011年12月14日教育部“教技函[2011]88号”公布了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名单,casino38365365“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IRT1139)团队成功入选。
一、团队概况
(一)总体定位
· 以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 以西部干寒特殊环境下交通工程为背景
· 以最易受干寒环境影响的混凝土材料、桥梁和路基结构为对象
· 以耐久性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结构耐久性设计新理论及规范化为研究重点
· 以推动干寒环境交通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目标
通过高水平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高起点工程试验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汇聚和培养,建立针对西北干寒地区材料和结构耐久性研究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干寒地区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研究
方向二:干寒地区桥梁结构耐久性研究
方向三:干寒地区路基工程耐久性设计理论与建造技术
(三)依托平台
1、重点学科
水利工程省级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
力学省级重点学科
2、学位点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八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十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以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授权点
3、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
4、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casino38365365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casino38365365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甲级资质)
兰州交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甲级资质)
兰州交大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甲级资质)
5、基础平台
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甘肃省道桥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结构试验中心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四)、团队组成
团队现有成员22名,其中教授11名(博导7名),副教授4名,讲师及以下职称人员7名, 团队平均年龄为40岁,14名团队成员获得博士学位,其余均获得硕士学位。1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3人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4人为甘肃省“创新人才工程”人选,7人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6人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为“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获得者。
团队采用动态化人才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在研究方向领域内具有优秀科研成果和潜力的科研人员加入,并提供开放式合作科研平台。
(五)、团队带头人
王起才(1962.1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现任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全国交通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轨道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23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发表学术论157篇。
二、团队建设纪实
自教育部批准casino38365365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以来,团队通过多渠道的建设方案论证、学术交流研讨和科研项目资助等为团队建设添砖加瓦,迅速凝聚一批“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方面的研究群体和科研骨干。
创新团队建设大事记
序号 |
时间 |
内容 |
1 |
2011年12月14日 |
教育部“教技函[2011]88号” 公布“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IRT1139)团队成功入选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2 |
2012年3月8日 |
院发〔2012〕05号:科研论文及著作奖励的通知-以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为平台,做出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 |
3 |
2012年3月8日 |
院发〔2012〕06号:科技创新研究群体和科学研究基金考核与管理办法 |
4 |
2012年3月8日 |
院发〔2012〕07号:科技创新研究群体和科学研究基金申请指南 |
5 |
2012年5月13日 |
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创新团队学术研讨会 |
6 |
2012年9月8日 |
2012年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研讨会暨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学术研讨会 |
7 |
2012年11月22日 |
“西北干寒地区材料和结构耐久性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论文奖励的通知。 |
8 |
2012年11月29日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39)”科研项目立项公告。3项“创新群体”(针对团队)和10项科学研究基金(针对个人)项目立项资助。 |
9 |
2012年12月14日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39)研究群体和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签约仪式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 |
10 |
2013年6月26日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39)2013年学术研讨会 |
11 |
2014年5月16日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IRT1139)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和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期考核答辩 |
12 |
2015年5月23日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IRT1139)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和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结题考核答辩 |
三、创新团队下的科学研究基金和创新群体计划
为落实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39)、促进科研发展,在创新团队的研究框架下,签署研究群体和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任务书。
科学研究基金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职称 |
额度(万) |
1 |
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减、隔震技术研究 |
夏修身 |
副教授 |
2.0 |
2 |
西北干寒地区组合结构桥梁的性能退化及耐久性研究 |
冀伟 |
讲师 |
2.0 |
3 |
西北干寒地区日照辐射引起的FRP加固混凝土箱梁温度效应研究 |
丁南宏 |
副教授 |
2.0 |
4 |
预应力CFRP加固对钢筋混凝土箱梁裂缝闭合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
张家玮 |
副教授 |
2.0 |
5 |
干寒大风区运营铁路路基耐久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黄志军 |
副教授 |
2.0 |
6 |
考虑流固耦合大型渡槽抗震减震分析与研究 |
季日臣 |
教授 |
2.0 |
7 |
基于耗散能力论的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定量表征 |
李波 |
讲师 |
2.0 |
8 |
钢管混凝土收缩徐变机理与其匹配流变模型推导分析 |
张戎令 |
助教 |
2.0 |
9 |
干寒强风沙地区铁路混凝土结构冲蚀磨损机理研究 |
王彦平 |
副教授 |
2.0 |
10 |
西部寒冷地区正交异性钢箱梁结构性能研究 |
张慧 |
讲师 |
2.0 |
创新群体
序号 |
名 称 |
负责人 |
职称 |
额度(万) |
1 |
干寒地区混凝土箱梁刚度退化的力学机理研究 |
张元海 |
教授 |
5.0 |
2 |
寒区桥梁与隧道结构计算理论及耐久性研究 |
吴亚平 |
教授 |
5.0 |
3 |
桥梁抗震及减隔震技术 |
陈兴冲 |
教授 |
5.0 |
四、创新成果
自教育部资助以来,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合同额1442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合同额2383.9万元。1人获得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览表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合同额(万) |
多跨连续梁双重挡块分散抗震装置减震原理及试验研究 |
王常峰 |
28 |
单箱多室箱梁的空间力学行为及一维梁段分析方法研究 |
蔺鹏臻 |
55 |
桩基础桥墩摇摆隔震机理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陈兴冲 |
55 |
西部干寒地区日照辐射及骤然降温引起的FRP加固混凝土箱梁温度效应研究 |
丁南宏 |
50 |
黄土抗拉强度和各向异性研究 |
梁庆国 |
53 |
PC箱梁考虑预应力作用效应的剪力滞行为研究 |
蔺鹏臻 |
25 |
多年冻土区混凝土在冰-水-冰介质中早期强度增长规律及微观结构研究 |
王起才 |
50 |
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形成机理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
王旭 |
50 |
考虑轨道随机不平顺与随机参数的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动力特性研究 |
严松宏 |
50 |
三维埋置框架结构瞬态响应的回传射线矩阵法分析 |
余云燕 |
50 |
薄壁箱梁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的合理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
张元海 |
50 |
高速列车关键热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重点项目子课题) |
吴亚平 |
280 |
大跨径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
刘世忠 |
50 |
考虑索支撑作用的多室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 |
蔺鹏臻 |
50 |
高墩自复位隔震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 |
夏修身 |
50 |
多年冻土区桥梁高桩承台桩基础非线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张永亮 |
50 |
西部寒旱地区硫酸盐环境及荷载共同作用下FRP-砼界面粘结性能退化规律及劣化机理研究 |
张家玮 |
50 |
支座及挡块对桥梁抗震性能影响的机理及试验研究 |
王常峰 |
50 |
颗粒堆积体中的应力分布对局部软弱区域的敏感性研究 |
刘源 |
27 |
多年冻土路基随机热力耦合可靠度研究 |
刘志强 |
52 |
基于线桥一体化模型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
陈兴冲 |
48 |
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的多参数修正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张元海 |
48 |
黄土地区路基地段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环境振动研究 |
李斌 |
48 |
初次蓄水土质心墙坝水力劈裂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
王军玺 |
48 |
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的三维随机模拟与试验研究 |
张延杰 |
25 |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温拌沥青与集料体系粘附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
李波 |
25 |
高填黄土明洞减载结构及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
李盛 |
25 |
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共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40篇,出版专著6部,申请国家专利24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
依托团队科研成果、以团队带头人王起才教授为实验室主任组建“甘肃省道桥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
团队承办“2012年度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4次,邀请两院士6人次开展学术交流。
五、管理与保障机制
1、管理机构
创新团队在学校和学院两级领导下实行带头人负责制。土木学院成立创新团队建设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总体负责创新团队建设事宜。
2、运行机制
(1) 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领导和管理下的带头人负责制;
(2) 规划和建设过程的学术委员会评审制 ;
(3) 目标化和责任制的考核管理体制 ;
(4) 运行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透明化 。
3、保障措施
(1)汇集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团队结合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积极吸收创新团队领域具有良好潜力的青年科研骨干融入团队;
(2)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带头人总体负责制、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度和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等多重管理机制,促进成果产生;
(3)搭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实验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优质创新氛围;
(4)提供良好的科研保障机制:通过科研经费、奖励机制、实验条件和办公条件等方面,优先解决和保障创新团队工作。